大概被什麼東西敲了一下,我不記得我做了關於台灣的夢呀!今天一早醒來照例開了電腦,卻不照慣例了去搜尋葉子的消息。
從小在公館長大的我們,每一家咖啡店、簡餐店都有著我們足跡。那是國中時期的一群好朋友,即使一半以上的人離開了台北後也沒有失去聯絡。雖然不記得每次聚會是為了什麼,但難以忘記的是每次相聚時的笑聲。那一家要脫鞋換拖鞋的帕多瓦,你們記得嗎?不知道當時拍的照片現在到哪裡去了呢?
第一家自己走進去而變成常客的 Cafe是在現在誠品兒童館的小巷子裡的一幢木屋,我還記得是升高三的暑假,一個人走在公館閒逛意外發現了 Peter's Cafe(照片)。那是我第一次看見虹吸咖啡,一直對他的原理百思不解,然而當薄荷鮮奶油(冰)咖啡入口時,我已經忘了要思考溫度和氣壓的變化了。我還記得推甄口試的那天下午,早早結束口試我也是一個人坐公車回到公館(其實該是要回學校上課的,不過我選擇更悠閒的方式消化我的公假),走進 Peter's Cafe。還有無數個偽裝是文藝女青年的日子,我在小木屋裡和綠色的格子紙奮戰。當年的夢想很天真很單純,我只想和自己的戀人一起在 Peter's待一個安靜的下午。不過 Peter's Cafe沒有等我,而這個夢想永遠也不會實現了。小木屋不知道什麼時候變成了四五層樓的水泥房屋,是家漫畫店嗎?總之他不在哪兒了,只剩那美好的記憶。
佔據大部份大學生活的咖啡店是葉子,雖然我是「不」忠實顧客,常常只是去晃晃、喝杯水、聊聊天。瑪靡兒在網誌裡說,葉子必須被獨立分類。她的思念也帶領了我回到過去那些美好的片刻,不只是青春,還有著難忘的情誼,友情的,愛情的;同窗的,忘年的。我記得是出國兩年回到台灣的那次,我走到了懷恩堂後面的小巷子,約了謝小依,本來想去葉子和隔壁打個招呼,然而當那一眼瞬間,我就知道他不是葉子了。桌椅還是安靜地排列在哪裡,牆上的掛布還是一樣的,只是少了些精神。也許是吧台後出現了阿杰以外的男人吧(笑)!之後我就再也沒有走近過葉子了,不過他也不是葉子了呀!
搜尋葉子之時,發現原來這兩年附近的 Cafe一家家收起來了,當年生意極好的挪威森林已經不在,就連傑克魔豆也關門了。隨著在國外的日子愈長,我也漸漸失去了和公館的連結。人家說物是人非,當年的朋友已經有些遺失了,把無法備份的記憶寄存在咖啡店裡,是不是會像泡沫一樣消失呢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